日前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據悉,由財政部、農業部、中國保監會三部委正在聯合起草的《農業保險條例》,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提交給國務院法制辦。
農業保險方面專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農業保險屬於政策性保險範疇。如果沒有國家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的支持,要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真正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是不切合實際的。”但他沒有解釋具體內容。
需政策扶持
“農業保險屬於政策性保險,在現有政策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專業農業保險很難大規模發展”,庹國柱表示。
從2007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獲悉,2006年我國保險業在服務“三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統計,2006年我國農業保險實現較快增長,保費收入8.5億元,同比增長16.2%,已成爲保險業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保監會吳定富主席在多個場合闡述我國保險業發展指導思想時,都將“三農”保險列爲需要重點推動和大力發展的四個重點領域之一,將其看成保險業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解民憂的具體行動,將其看成是保險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突破口。
但保險覆蓋面不高,是保險行業又好又快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農村保險覆蓋面的提高,是問題的重中之重。運行了幾十年的農業保險,目前也只有8.5億元的業績。
“農業保險儘管有的年份的收入不錯,但總體平均水平看,是虧損的,是失敗的。比如去年一年的財險收入1500多億元,而一次重慶大旱即賠付4000多億元。”庹國柱指出。
而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大概平均每年有3億畝的農作物要受災,有2億多的農村人口不同程度要受到災害的影響。
不光中國的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上栽跟頭,外資老牌專門從事農業保險的公司法國安盟單槍匹馬來到成都,也吃了苦頭。
2004年來到四川成都落戶的法國安盟農業保險公司,據中國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 2006年該公司全年也只有496.91萬元。
“如果有了政策性的支持,農業保險將不會是現在的情況。”庹國柱表示。
構建統一制度框架
“農業保險如果沒有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支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較大責任,引導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多種機構和組織的參與和推動,要想大力發展是不現實的。”庹國柱強調。
其實,從國際成熟國家的經驗看,農業保險必須是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政府政策和法律支持是必需的。
資料顯示,美國1994年通過的《農業保險修正案》中明確規定,不參加政府農作物保險計劃的農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計劃,如農產品貸款計劃、農產品價格補貼和保護計劃等;必須購買巨災保險,然後才能追加購買其他的保險。
日本通過法律明確規定,對具有一定農業生產規模的農民實行強制保險。同時,各國政府對農業保險都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相應的補貼,通過建立合理的風險補償機制,使得保險企業保持正常營運。
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中央政府去年拿出4400萬元補貼陽光農險,爲國家承保2000多萬畝農作物。只有少數地方政府給予農業保險適當的政策支持。
中國保監會在推動農業保險政策支持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2006年,保監會研究制定了《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方案》,積極爭取各地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目前正在積極參與農業保險法規的制定。
政策支持也要試點
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將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爲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情況各有不同,政府也很難把握各個地方不同的風險。因此,試點是必須的。”庹國柱表示。
他同時認爲,如何將國家的政策支持落到實際,使財政稅收政策真正服務農業,是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即補貼對象、補貼方式、補貼途徑等必須明確,確保政策支持不會消失在路途中。
吳定富指出,2007年保險工作要強化責任,要拓寬服務領域,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服務和諧社會能力。要以發展“三農”保險爲重點,切實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這意味着一旦政策給予,將改變縣域保險中只有大的國有保險公司身影的現狀。不被看好的三農保險有望成爲大家關注的熱點,市場結構有望發生改變,市場發展將得以提速”,有關人士指出。
“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就像交強險一樣,保險公司的原則是不虧不盈,但這是針對行業的平均經營管理水平而言的。一旦公司經營水平相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獲得利潤是不成問題的。”庹國柱說。
(作者:盧曉平)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