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虧”的定價博弈
對交強險可能盈利的預期,保險公司都因爲關係切身的經濟效益而出言謹慎。
根據保監會的規劃,“交強險第一年先實行全國統一保險價格。在實踐中積累經營數據,通過實行‘獎優罰劣’的費率浮動機制,並根據各地區經營情況,逐步在費率中加入地區差異化因素等,逐步實行差異化費率。”
這一規劃爲來年的價格調整埋下伏筆。
而按照交強險法定保險“不虧不盈”的設計原則,如果出現盈利,盈利將進入補償基金,第二年度可能降價;若出現虧損,則由保險公司自己承擔,第二年度有漲價的可能。
由此,根據經濟學的原理,對保險公司而言,最有利的策略是既不出現鉅額盈利,也不出現鉅額虧損。而相對而言,略虧似乎是最優的博弈策略。
這恰好和目前的“賬面虧損”狀態不謀而合。
實際上,“賬面虧損”已經讓期望漲價的保險公司們感覺到了尷尬。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管理人士回憶稱,交強險徵求意見之時,各家公司測算的風險保費遠遠高於目前的交強險的全國費率。
他還透露,正因爲測算的風險保費過高可能超過投保人的承受能力,到目前爲止,拖拉機的交強險費率至今沒有出臺。
不過,保監會“綜合考慮目前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以及保險公司經營能力,對費率方案進行審批”,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價格——例如6座以下家庭自用汽車其交強險價格統一爲1050元。
按照這一邏輯,有觀點認爲,目前的交強險費率必然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虧損,明年將漲價。
但是目前情形和當時的預測似乎大相徑庭。
一家新興保險公司的總裁透露,其根據相關的數據分析,實施交強險後,在保監會的七折限折令等措施下,今年車險可能實現整體盈利。如果按照此預期,明年交強險面臨的不是漲價,而是降價。
兩極分化
除調研盈虧情況外,保險公司虛列交強險營業費用、虛掛應收保費等財務“怪象”,也是保本次調研的重點之一。
按照規定,交強險每筆業務的手續費不得高於4%。前述大型保險公司的人士稱,總體而言,機關事業單位的交強險手續費保持得比較好,地域上,上海等地區的手續費比較規範。
但是,這一標準在國內不少地區已成爲“不設防的馬其諾防線”,前述保險公司總裁透露,有些地區甚至達到8%—10%。
超過部分顯然不能從正常的手續費中走賬,“通過列營業費用和應收保費”就成爲主要的一個通道。
不過,對於手續費支付的壓力,大保險公司和小保險公司的感受不一樣。大公司由於網絡多,直銷的渠道廣,手續費的支付壓力小一些;但是,小公司則不一樣,由於前面的優勢均不存在,所以支付手續費的壓力較大。
前述保險公司總裁稱,除了一些灰色的手法外,一些小保險公司不得不用車損險的手續費補交強險。因此,部分小保險公司出現較大的虧損的壓力。
該總裁預計,儘管最終的數據尚沒有出來,但可能出現的格局是,大公司盈利,小公司虧錢。同時,因爲大公司爲行業的主流,因此整個車險實現行業盈利,但中小保險公司明年則可能集體虧損。
(作者:陳懇)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