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全資壽險公司只有國資纔可以經營。”中國保監會國際部主任孟昭億日前如是表示,而這也就意味着,除了友邦是因爲歷史原因以分公司獨資經營壽險外,今後,百分百由外資控股的壽險公司將不再可能出現。
孟昭億是在通報我國保險業入世5年來的對外開放進程以及入世過渡期結束後的對外開放政策時做出上述表述的。在近日保監會專門爲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孟昭億介紹,自2004年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以來,共有超過600億元人民幣的境外資金,通過設立外資保險機構和參股中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同時帶動了大量相關資金投入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推動了資本市場發展。
孟昭億指出,保險業全面開放時期,外資保險機構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主要形式開始出現多元化趨勢,參股和海外上市成爲繼市場準入後兩種重要的開放形式,外資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由過去的以市場準入爲主,轉換爲多種方式並重、多種渠道並存,對市場的滲透逐步加強。
外資保險公司對於中國保險市場興趣濃厚。有的歐洲保險公司之前沒有考慮過要進入中國市場,但隨着中國保險市場發展越來越好,興趣也越來越廣。今年保險監督官年會(IAIS)期間,不少外資保險公司都在問關於進入中國市場的問題。
有意向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外資公司,有的是逐步符合條件進入市場,有的是希望對中國市場瞭解更多再提交申請。比如西班牙設辦事處還不到兩年,但其資產和年限已達標,這是屬於逐步進入市場的案例。今年共有4家外資公司進入了中國保險市場。
孟昭億說,從許多國家來看,外資進入本土保險市場,合資只是一種形式,股權結構的形成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目前保監會對外資入股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的比例限制是不超過50%,就是說也可以低於50%,這種模式在許多國家都存在。
至於股東退出的問題,孟昭億說,在合資壽險公司中,有中資退出,也有外資想退出的情況。但在中方完全退出的情況下,外資不能百分百經營壽險公司。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只有友邦是惟一一家經中國保監會批准在北京地區營業的外商獨資公司。但他預測,今後,百分百由外資控股的壽險公司將不再可能出現。
另外,在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環境下,一些外資金融集團通過分別准入的形式,同時涉足銀行、券證、保險3個領域,並在發展中逐步整合金融資源,力求發揮集團化經營的合力優勢。孟昭億說,這將對中資金融機構形成更大的競爭壓力,也對現行監管體制提出了新的問題。
5年來保險業開放大事記
1.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 2003年底開始,外國非壽險公司在華設立形式無限制。
3. 2003年底開始,除有關法定保險業務外,向外資非壽險公司放開所有業務限制。
4. 2004年5月,允許此前已經設立的外國財產保險分公司改建爲獨資保險公司。
5. 2004年底開始,對外資保險公司取消地域限制。
6. 2004年底開始,除有關法定保險業務外,向外資壽險公司放開所有業務限制。
7. 2005年12月15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當選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IOPS)執委。
8. 2005年底,取消法定分保。
9. 保監會先後加入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和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
10. 中資企業已在海外共設立了43個保險營業機構和9個保險代表處。
(作者:張培娟)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