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三農”保險:應從關注農民生存質量入手
 

  據報載,按照683元的中國標準,到2005年底,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2365萬人。由此看來,農民的生存質量沒有保障,“三農”保險的發展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會受到阻礙。因之,大力發展“三農”保險,應從真正關注農民的生存質量問題入手,引導廣大農民從脫貧到溫飽,再從認識保險、瞭解保險到擁有保險、信任保險。

  農業政策要確保農民不餓肚子

  對於處於溫飽線以下的廣大貧困農民,受地理條件、思想觀念、農業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單靠自身的能力脫貧致富是不現實的,必須依靠中央、省市、縣鄉等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必須以直通農戶的方式完成。可採取國家性政策補貼,或市(地)、縣、鄉三級保護模式,讓實惠真正落到每家農戶、每個農民,讓農民渡過難關。

  基層黨委政府要確保解決溫飽“不留死角”

  廣泛關注農民溫飽問題,讓溫飽工作“不留死角”,是發展“三農”保險的基礎和關鍵。

  一是農村基層黨委政府要做農民的“貼心人”、“知情者”,要走出機關大門,走進農民家門,真正做到走家串戶,對農民生活狀況瞭如指掌。二是農村幹部要發揮“幫手”、“紐帶”作用,既要關心補貼政策是否真正落實,又要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細節問題。在農忙時節,還要重點關心種子、化肥、耕牛等生產資料情況,幫助農民解決春播秋收的實際問題,不讓一家一戶出現生產空白。三是鄉鎮政府及村委會要將本轄內的五保戶、特困戶登記造冊,定期或不定期登門看望,掌握和解決他們的具體情況,形成基本制度。四是要當好農村工作的宣傳員、鼓吹手,特別是要鼓勵和動員年輕力壯、外出務工的農民熱愛家鄉、立足家鄉,在家鄉的土地上幹出一番事業,早日脫離貧困線。

  宣講農村典型事蹟要力求實效

  一個縣市、一個片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是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必須抓住典型事例不放,充分利用好典型事蹟資源,宣傳好典型事蹟,讓農民說農村事,讓農民打心眼裏相信農業政策。形式上既可以召開報告會、演講會,又可以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講座或走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通過大力宣講典型,現身說法,啓發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思維,樹勤勞致富之風。要選擇鮮活生動而又有說服力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蹟,進行宣講,不搞形式主義,不走過場,從而激發農民的生產熱情和生活激情。

  農民生活有了保障,生存質量上了臺階,腰包裏有錢了,養老、醫療、旅遊、意外、家庭財產等保險的意識自然而然就會在內心裏涌動,有了“心動”,何愁沒有“行動”?因此,解決好農民兄弟“吃飯穿衣”等一系列溫飽問題,是“三農”保險的瓶頸。解決好了,“三農”保險就會有廣泛的基礎、廣闊的空間。

  (作者:黎強)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2006-11-22)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