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09:00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佈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招生試點方案》。根據該方案,每名考生可填報兩所院校志願,每校可填報3個志願。這也就意味着,2015年春季,上海高考將探索一名考生同時被兩所高校錄取的招生模式,但考生須在規定時間內到其中一所高校進行錄取確認。 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平行志願錄取模式有所區別。有觀點認爲,如果這一改革獲得成功,今後可以有更多院校參與春考自主招生,同時,也爲我國正在推進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經驗、借鑑。 高考改革的推進 上海作爲被確定的全國高考改革試點省市之一,春考改革算是打響的第一槍。明年的上海春季高考中,將有包括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22所上海市屬高校參加招生,計劃招生1640人,但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並不在春招名單之列。 春季高考自2000年試點以來,先後有北京、上海、安徽、內蒙古4個省份參加,在其餘三個地方陸續取消春季高考後,上海成爲春季高考的最後一塊陣地。明年,上海方面計劃招生數自2008年跌破千人後首次回升到1000多人。 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爲,雖然復旦、交大等部屬高校並不參加招生,但是,上海春考還是邁出了招考分離的第一步,雖然步子並不大,卻很有象徵意義。一定程度上來說,上海的春考是目前與國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最爲接近的一種高考模式,因爲它賦予了高校極大的自主招生權力,也給了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 事實上關於高考改革,相關部門也一直在十分穩健地推進。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份開始實行春、夏兩季高考招生。增加考試次數,其目的也在於減輕“一考定終身”的壓力;隨後兩年,春季高考制度推行到上海、天津、內蒙古等省份。 2012年,教育部提出“研究高考改革重大問題,制定發佈改革方案,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探索本地區高考改革”,同時“規範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逐步擴大改革試點範圍”。 今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並被要求爲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英語科目改革顯著 “我關注的還是錄取方式,是否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家長李女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高考改革根本上是兩項改革,一是科目改革,二是錄取改革。錄取改革則是從2003年開始,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自主招生的高校迄今已擴大到了90所。2006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1985年以後,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1999年,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比如,全國卷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爲“3+2”共5門,上海卷則實行“3+1”方案。 對於英語科目的考試改革,早在2008年江蘇的高考改革中就已推出。 江蘇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是,高考只將語文、數學、外語計入總分,其他科目則計等級。 從去年開始,包括北京、山東等省份都在科目考試上進行了探索,尤其對於英語科目,或減少聽力考試,或降低分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爲,高考改革還是要打破“教招考”一體化,“錄取改革纔是重點,但要循序漸進,非常艱難,畢竟涉及到權力的下放。” 取消錄取批次之大步 今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2014年啓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目前,上海、浙江都有所突破,比如,在錄取制度改革上,浙江和上海都明確取消錄取批次限制。浙江的方案明確,錄取不分批次,實行專業平行投檔;填報志願與投檔按考生成績分段進行。 相關專家認爲,在分省計劃錄取制度下,學生還是按照本省內排名進行錄取,是用地方卷還是全國統一卷,題目難度是高是低,對於最終錄取並沒有太大影響;另外上海和浙江的3+3科目組合和現行的3+綜合模式是沒有本質上的變化的,只是在科目結構上的細微調整。 “但改革的一個大方向不會變,需要一些時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