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年派掀開救生艇的艙蓋布看見老虎的一刻,他並沒預見到一段奇幻的漂流已經開啓。 而當置業顧問眼角掃到你坐駕的一刻,她(他)已經在心中盤算出這單生意成交有多大的概率。 從開發商幾十億元拿地,到置業顧問幾十萬元賣房,眼觀耳聽獲取信息的“眼力勁”是行走地產江湖的傍身技。
而開着車去買大房子的你想過沒有,其實你開的車,和你準備買的房,價格的關聯上,有一定的規律性。在準備改善性置業計劃之前,不妨將你現在開的車價乘以7,那麼這個價格區間,就是你準備換的房總價,你可以參照這個價格目標準確地先篩選一次——不要擔心這個比例的準確性,在10個高端物業的購買案例中,有8個都符合1:7的車房購買力比值標準。 開發商賣房,有沒有考慮車的因素?
從某大牌開發商針對旗下高端物業成交的客戶分析報告中,我們發現,客戶年齡、認知產品途徑、購房用途、對比樓盤、購買考慮因素、職業情況、分佈區域等是主要的關注項,恰恰缺少對客戶坐駕的分析。其營銷負責人也表示,沒考慮車子的因素是個失策。
而另一品牌開發商的來訪客戶訪談分析表中,車子品牌和姓名、意向房源、購買面積一起構成了客戶基礎信息。項目負責人表示,其實他們這個分析表做得很粗糙,“問太細了人家不願多說。”
顯然,二者對車子的關注度是不同的。有意思的細節是,前者針對的是成交客戶,後者則是來訪客戶。也許在開發商的潛意識裏,那些成交的客戶已是過去時,重要的是進行時和將來時的客戶。
車房購買力比值1:7對於置業顧問來講,車房購買力比值是快速在客戶與對手混雜的過客中甄選出有效購買者的方法。
我們調查發現,在以洋房、別墅爲代表的高端物業上,置業顧問對客戶購買力的判斷,一個重要的參照物就是車。擁有7年高端物業銷售經驗的協信銷售經理藍硯鵬表示,在重慶市場,一般來講車子與房子的購買力比值爲1:7。
“如果你開25萬的車,就可以匹配150萬左右的物業。”置業顧問如此解釋,“車子太普通,也許買高端物業有點老火,不是有效客戶。車子太好,也許只是看看,根本不考慮你的項目,也不算有效客戶。”
80%的成交案例,都符合這個比例 問題是,這樣的結論有沒有普遍性呢? 通過調查走訪得知,車子與房子1:7的購買力比值在現實中是大概率,排除那些開寶馬X5買100萬的小洋房,開天籟買500萬別墅的特例,高端產品市場實際成交中約80%的案例都可以套用。
也就是說,10個開車來看洋房別墅的客戶,其車子價格乘以7後和項目價格吻合,那麼有8個都具備購房的實力與意向。
不過這種普遍性並未被各大開發商所重視,或者說並未形成書面的營銷模本。而類似的車子房子購買力比值、手錶房子購買力比值等等,一直都是流傳於置業顧問間的行業祕籍,成爲地產江湖中最具娛樂性的八卦交易段子。
|